作者:一心一意
每年的天下第一考声势浩大足以说明很多人想成为法律人。尽管通过率在10%左右,但依然有许多人在这条道上年复一年的追梦。从律考(律师资格考试)到司考(司法考试),再到现在的法考(法律职业资格考试),需要通过考试取得法律从业资格的群体已从单一的律师扩大到法官、检察官、公证员,甚至是从事行政处罚决定、行政复议、行政裁决的工作人员,以及法律顾问、仲裁员。如果以此范围理解法律人还太过狭窄,客观的说,国家或政府立法者、从事法律研究的学者,以及行政机关的执法者,包括公安机关的办案人员都应当属于广义的中国的法律职业群体。
真实的法律人都是有情怀的,能尊重事实,又有法律担当。他可能有过一时的苟且,但绝不敷衍,因为法律人有诗有远方。
绝大多数法律人从一开始都怀揣自己的法治梦,学者们梦想法律的纯粹,年轻人更希望自己成为公平正义的捍卫者。
但是,时过境迁,经过职业的磨砺有些人只积淀了对物质财富的欲望,忘了来时路上曾有过的梦想,渐行渐远,更谈不上法律人的诗和远方。因为法律人的职场比任何行业更会遇见理想很丰满但现实很骨感的考验。
过去的一年法律界风起云涌,既博得头彩,也有许多悬念堪比大片的事件,如闪电霹雳,划破长空,惊天动地:
首先正面的看,立法成绩斐然,势不可挡,《宪法》修改,《监察法》应运而生,这是反腐的必然,国家发展的需要。其次,冤假错案频频纠正,昔日的罪犯被宣告无罪,当事者获得国家赔偿。还有扫黑除恶,深挖保护伞,清除地方恶霸。这些只有心中有诗有远方的法律人才能做到。他们都是博得头彩的法律人。
但是让人惊悚的事件也不少。比如律师群体:党律师在为杭州保姆纵火杀人案出庭辩护时,因管辖异议未被采纳而拒绝辩护离开法庭被同行抨击和行业处罚;以死嗑派为人设的杨某大律自毁律师证终被吊销执业资格;首次办刑事案件的女律师孙某自称在派出所被扒光衣服检查,至今伸冤无下文……据说某省还有几位80、90后的律师涉刑,该地律协发出《警示函》。
其他法律群体也频发奇闻事件:
辽源中院公开开庭审理王成忠(该院前民庭庭长)涉嫌民事枉法裁判罪二审直播,法律人看到王成忠喊冤并要求同事回避。且不说有没有枉法裁判,但让前同事审理且全国直播确实让法律人大跌眼镜,也许是想让法官们引以为戒,但从情理上寒了不少法官的心,好在事件有些转机。王林清的几段视频曝出历时12年的陕西凯奇莱与西勘院千亿矿权纠纷案,虽然案件已实现了迟到的正义,但王林清在视频中称以此自保,究竟有什么是非曲直只待来日分解……
福安市林小楠涉嫌受贿案,北京青年报记者三万字还原真相,反贪局陷害市长被录音,办案人员最终将自己的法律人职业与荣耀给办没了。报道中有一段反贪局陆宁福的录音记载,他对林小楠弟弟说:那天跟领导在一起,就聊到小楠这个案件,我就跟领导这么说:如果十几年前,我要知道现在要办小楠这个案件,我宁可不学法律。因为这里涉及我心里底线的东西。我很不舒服。
陆宁福说的涉及他心里底线的东西不知道是不是他的诗和远方,也不清楚他坚守底限会是什么状况,他有没有象《我不是药神》中曹警官那样向局长辞呈。
十多年前,身为公安副局长、刑警副大队长郑成月因披露“一案两凶”,被媒体称为聂树斌案件纠错的推动者。但他因此离开警界。聂案纠正后两年,媒体再报出郑成月的故事是重病在身入不敷出,静静面对孤独。悲情面前他无悔当初的选择,网传他自己的问题很多,但网友对他的评价是“不在意他是不是个道德圣人,只知道他做了一件有良知的事情”。
人间正道是沧桑,现实的残酷,一点点考验着法律人的理想与勇气。
不仅中国的法律人,全世界的法律人都在接受法律信仰与现实的考验。加拿大逮捕没有违反加方法律的中国公民孟晚舟,避不开美国与中国贸易战的政治需要,但我们除了声援与外交谴责外,依然需要期待美国法律人的最终评价。
这就是法律人的魅力与价值所在。尽管我们知道现实很骨感,但法律人的良知和对法律的敬畏是所有地球人的希望。
所以,我们选择希望。
围城与圈子说
《围城》有一句经典名句: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
那些想冲进法律人圈子的觉得有诗有远方,那些想逃出去的估计看不到诗也看不到远方,或者早已经模糊了前方的路,或者有其他的或者。
想冲进这个圈子,最好先读读自己的初心,如果没有读明白,不要轻易冲进来。冲进来的年轻人应当清楚自己的定位,不要轻易串味,要对自己的选择终生无悔。因为年轻的法律人是中国法治的脊梁。
在法治发达的国度,律师成为大法官是人生的一大荣耀,但我们的前法官、前检察官、前警察转行当律师的却已然是人生的一大成就。
从职业伦理讲,应当尊重过往职业经历,这样的串味更适合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形成与交流。但过去长期对面子、人情、人脉圈子的崇拜,使有些人免不了大肆宣传,甚至宣称进入圈子前就已做好如此规划,可谓神机妙算,聪明绝顶。但是这并不是法律人应有的理性。比面子,拼关系终究带不来公平正义,不该是法律人的天性,也成不了法律人的荣耀。
“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这并不是一种好现象。如果象陆宁福这样的前检察官,因为办案涉及心里底线不舒服而逃离改行,在某种程度上,他反而有了法律人的担当,就象郑成月那样有良知,内心有宽慰。可惜他深陷其中,最终伤及自己,令人唏嘘不已。用他自己的话说“我宁可不学法律……”
而旁白的声音会指向体制,体制,或许这是另一种非专业的辩护。
出来混总是要还的,且行且珍重是不二的选择。
毋容置疑,现实的美好让一些法律人红遍大江南北,现实的残酷也让有些法律人不想再落入红尘。有些停下理想开始浪迹沙漠,有些与酒结缘成了伴侣。但是更多的正在书写法律人的诗,正在寻找远方的美好,还有许多年轻人站在圈外想努力成为法律人,对他们而言,这是一个很好的时代,一个适合锤炼的时代,一个很快让他们有机会施展才华的时代。
其实,生活也许有眼前的苟且,但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理想与现实是辩证的,没有理想的美好,就不会创造现实的美好。一切美好结果都需要承受耕耘时的痛苦与简陋,就象春天要经过秋冬。
负面与正面相对并存,没有负面就比较不出正面。如同光明与黑暗相对存在,黑暗中有宝贵的光明,光明中也有令人厌恶的黑暗,我们看到了现实的残酷,也应当看到现实的进步,那怕有些慢。法律人不要矫情哀叹,法律人需要呐喊和坚持不懈的奋斗,如此才能卓有成效。例如:
昆山龙哥与于海明一案,呼唤了多少年的正当防卫法律条款终于完胜醒来。
立案制度改革,使有案必立,有诉必理,老百姓不再像足球般被踢来踢去。
行政干预司法审判要被通报,行政长官的长臂不能指挥裁判者裁判。
……
尽管还有不尽人意,但法治的进步离不开法律人自身的努力。我们要选择相信,相信就会有希望。
“法治概念的最高层次是一种信念,相信一切法律的基础,应该是对于人的价值的尊重。”
同理,法律人要尊重和善待法律人的价值。
价值源于理想,理想源于热爱。法律人热爱法律,才会敬畏法律,才会追求公平正义。公平是尊重事实,正义是法律担当。公平与正义是法律人的阳光,温暖所有人的心,也照亮法律人的诗与远方。
放眼世界,胸怀未来,要坚信明天会美好。新出发的路上,也许无法避免无奈与艰辛,但不可以让自己的良知屈从于庸俗与不公。
崔永元给法律人的公开信有这么一句话:
“不要认为自己手里有点权利就可以随心所欲。有一天,你们也会希望得到法律的救援、希望社会正义、希望家人幸福平安,当你面对的是像你们一样素质的执法者,你们也会绝望。这样事情发生的概率不会低。”
所以, 想要冲进法律人圈子的请想一想法律人的意义与价值,不要在某一天渐行渐远时,不仅失去了年华,也找不回微笑。
所以,已在圈子里混的请扪心自问梦想可安好,有没有受污染,是不是面目全非。如果是,能否重新珍爱你的职业;如果不是,难能可贵,请予以坚守。
路很长,但踏上就是开始……愿君出发,不再苟且偷安。
给自己一份信念,给他人一份温情,高尚的职业从来有诗有远方。不要浪费正好的年华,不要辜负已逝的青春,让美好的信念再纯粹一些,内心清澈就能心旷神怡,遇见更好的自己。
致法律人的诗和远方,有阳光,有情怀,有使命。
出发吧,愿你归来,依然少年!
路很长,但踏上就是开始……
愿君出发,不再苟且偷安。
给自己一份信念,给他人一份温情,高尚的职业从来就有诗有远方。
让美好的信念再纯粹一些,内心清澈方能心旷神怡,遇见更好的自己。